

建築系列 即將來臨,先以私心最愛的「十大愛情電影」榜首暖身^^
「The Lake House 跳躍時空的情書」很常在教授<項脊軒志>時,拿來作為補充。
尤其在談書房建置如何呈現作者心志,外在硬體結構與內心糾葛情結如何緊密串連,還有那棵樹何以象徵著情感的哀痛淒絕——我都可以把電影裡頭的場景直接挪移來,跟文本手牽手,心連心。
七月與朋友看完《#挑戰_安藤忠雄展》,為了能更好地理解建築師,就慢慢從圖書館抱回建築相關書籍——剛開始真的是啃到牙齒快斷了,沒有相關背景下,滿天飛的術語跟無從切入的霧濛濛概述,僅能仰賴一直以來對漂亮建物的鍾情,撐下去哪!
幸好後來遇到了「小幫手」,蒐集資料的過程也很幸運地遇到感興趣的素材,誘哄自己不斷地讀下去,也就比較有信心介紹自己的書單。
這部電影讓我最念念不忘的是:
時空距離兩年,建築師Alex分享他最愛的「Chicago芝加哥」那一片門窗磚瓦,於是量身為Kate設計一條散步路線,一網將所有代表性的建物打盡。
這麼鄭重的「自我介紹」,怎麼能不讓Alex自然地「走」進Kate的心裡呢?
即便是從小住在芝加哥的Kate,也從未仔細欣賞的天際線與街道,染上了一片朦朧;對彼此的好奇,在步行裡,光線深化成了浪漫。
「Kate,I’m here with you.
Thanks for the lovely Saturday together!」
一個在2004年,一個在2006年。
聯繫彼此的是「湖邊小屋」,這兩位先後的住客,發現信箱竟能神秘地讓彼此互通有無。
Alex為了安慰因值班30個小時而疲憊孤獨的Kate,因為她一句想念湖邊小屋旁的樹林,就越過一整座城市為她,在住處前種下一棵樹。
我的「明天」,是你的「兩年」——這棵光禿禿的樹,在下一秒即繁盛地張開蔭蓋,為淋雨的女主角遮蔽著,一如來者的溫柔。
「湖邊小屋」是Alex的痛,這是他身為名建築師的父親,為了一家四口而蓋的;然而,名聲財富讓父親迷失,母親黯然神傷,小屋從此棄置。
小屋上,Alex與弟弟討論著未來要開設他們的聯名事務所;他們一面聊著在芝加哥曾留下足跡的「建築師們」,一面觀看著父親刻意保留在小屋內的楓樹,如何被圍繞著,卻無法團圓一家人。
Alex探望在醫院的父親,他們聊起新銳建築師設計的博物館,光線的設計讓父親提起,一家人曾經去巴塞隆納欣賞的「Casa de la Caritat慈善之家」,是由著重採光的建築師「Richard Meier理查·邁耶」所設計。
表面上父親似乎是在賣弄著學者知識,大談偉大建築要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就不能忽視「環境」以及「大自然的光線」。
我也是到今天才看懂,這看似突兀的段落,想藉機提醒深具才華的Alex,「時間」跟「順其自然」是不能切割的,如果要能戰勝「光線」,卻又不被其俘虜的話。
遙相呼應到Alex幫Kate找回父親留給她的遺物:
Jane Austen珍·奧斯丁 的《勸導Persuasion》一書。
隨著越來越偎近彼此,在Alex的主動下,Kate發現他們其實早已見過,甚至她不知不覺也「曾」動心。
在派對裡,Alex含情脈脈地看著尚不認識他的Kate;當Kate逃出這場由男友策劃的驚喜生日,在庭院喘口氣時,Alex終於能靠近她。
「這本書說的是什麼?」
「這本書說的是⋯⋯等待⋯⋯」
相遇,分開;再相遇⋯⋯
如同他們兩人,也有拌嘴,也有誤會,甚至錯身而過⋯⋯
「There could have been no two hearts so open,no tastes so similar,no feelings so in unison.」
這是Alex留給Kate最後的「情書」,出自書裡的一個段落;希望能說服因為害怕而抗拒,因為距離而退縮的Kate。
所以當「真相大白」,Kate竭力送出的訊息,也是力勸Alex——時間能帶來最美好的禮物,就是「等待」,讓等待見證「我愛你」,讓等待熟成兩人的情感,直至相見廝守。
美版結局一如畫面色調,是秋日和煦,是春光燦爛;不若韓版清冷孤寂,儘管故事結構相似,觀賞的心情卻帶著不同「光線」。
我喜歡美版,更甚韓版「觸不到的戀人시월애」。


美版是浪漫愛情喜劇,韓版則是文藝愛情電影。
美版將「建築師」的浪漫展露無遺,電影的場景、對話以及劇情細節,無一不扣合角色的職業;韓版則是讓男主角韓星賢,在女主角金恩珠的夢想之地「珊瑚灘」,蓋一棟理想中的房子。
美版是遺憾,韓版則是心痛——李政宰飾演的男主角,看著全智賢扮演的女主角,巧笑倩兮地依進前男友懷中,甚至在明知他愛她的情況下,要求他去挽留前男友;那種痛楚又深情的眸光對比著女主角不明所以的純真,簡直是要衝破螢幕的淚眼,喔摸摸。
但「光線」也成了美版的弱勢,畢竟當亮度都調高調滿時,也就很難多說些什麼。
韓版的「湖邊小屋」強烈暗示著男主角的心——從剛開始拒絕敞開心房的乾涸,逐步至深陷泥濘的掙扎,到最後放生金魚的款款情潮,縱使人物的對話幾乎像啞謎,但畫面的感情卻飽滿。
當光線從左方打下時,當湖邊天空不再灰撲撲,注入了魔幻時刻的夕嵐,角色們的心情也隨之飄冶。
雖然以今日來看,「穿越時空」已不再新鮮;可是時間對於愛情的考驗,依舊揪心。
電影裡呈現的,是我曾走過的純真年代。
現在是個難以「等待」的時代,那種寄出信後的望穿秋水,相對地已從大河轉為細流,輕跨即可。
因為等待是如此漫長而不易,所以得到對方的注意與關心,也就格外期待與珍重。
那種稍一不注意,也許就斷了音訊的惶恐,在當今應該是極為不可思議的事,畢竟我們想要知道的一切幾乎都「唾手可得」,僅剩人心始終是難以捉摸的謎題。
重溫了兩部電影,雖然因為看了些建築書,而有了不同以往的感受;但如果自己再多懂一點,應該就可以理解,畫面裡不同建築隱喻的意涵是什麼了吧?
心癢⋯⋯只好再去翻書了!
下次見,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