ㄓˊ感書店 @ FB

7 days ago

ㄓˊ感書店
【#4月書遊行】#翁鬧#天亮前的戀愛故事春暖花開的四月,很適合懶洋洋地在城市的街道上漫遊,在陽光簇擁下,將寂寞煎得焦焦的,夾起來蘸點情慾的醬油,在口中苦甜苦甜地化開--「 我就廢」的翁鬧在25歲留學日本,落腳當時東京的邊陲「高圓寺」,曾和大他二十歲的日本女性同居,亦因瘋狂追求一日本女子而遭革職,此後陷入三餐無以為繼的貧寒,文藝在此前是青年最豐麗的亮羽,此後卻困於塵俗僅能依靠寫作在末世的餘暉中,欲振乏力。<天亮前的戀愛故事>是「翁鬧」公認最成熟的作品-四月選擇與大家共讀分享的文本,是來自與「BLOOM」的老闆Carol在三月書遊行的討論中,聊到戀愛小說時的靈光-這篇小說也許不被定義成「言情小說」,更多是年輕男子的夜半囈語。然而,或許就是這種殘缺不全的魅力,更有空間容納百年後的臆想,在原始的欲望中照見「生而為人」的摸索與挫敗。從賴和的為國為民走過,四月讓我們一起走進在異鄉被拉高的衣領,在敏感熱切的青年翁鬧心靈中,層層剝除國家與社會迫使一個殖民地的知識份子應該扮演的樣子-「想談戀愛。想得昏頭昏腦。為了戀愛,決心不惜拋棄身上最後一滴血,最後一片肉」-愛情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抓住在胃裡飛起的小蝴蝶吧,像一看到對手就瘋狂衝出去猛啄的鬥雞向無趣的人生發出戰書,鼓起翅膀重憶小鴨學步的笨拙與青澀,還有只要一句話就能卸下一切跟對方走的壯烈。「四月書遊行」除了文本分享時的閱讀技巧分享外,還準備了「自由書寫」-希望來參加的大家能帶一樣讓你感覺到「愛」的物件,也許是毛絨絨的玩偶,或是一首讓耳朵懷孕的歌曲,甚至可以是某種氣味-翁鬧是日治時代「新感覺派」的寫手,我們可以利用文本中的一些技巧,完成我們對於「愛」的定義與想像,就像<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寫作的過程緩和了他人生裏頭靠著必須戀愛才能癒合的創傷與哀痛。一樣請輕鬆地前來!大家會先以各自舒服的節奏閱讀我準備的版本,期間會準備點心供大家享用,還有茶、咖啡或可點購「BLOOM」店裡的自然酒;之後會分享作者與文本的背景資訊,在問答與討論中我們一同潛入翁鬧文字的更深處,最後再來點解放自由的寫寫說說,不勉強大家參與唷,如果覺得閱讀已足夠,就來讓手動一動吧!依然有Carol為大家準備的花材,以及來自姊妹牌「ㄓˊ河」的陶器;希望大家能在溫柔的香氣與植物柔軟的觸感中,帶著美美的心情踏上歸途!—————————【書遊行流程】:靜心共讀-甜香享饗—討論分享—書寫練習—花藝【書遊行日期】:4/6、4/7、4/13、4/14、4/20、4/21、4/28【書遊行地點】:BLOOM不論花藝(234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二段75號)【書遊行費用】:$1,350 🔗報名連結🔗forms.gle/KXHrWSs5vqHSzSZu6 See MoreSee Less
View on Facebook

7 days ago

ㄓˊ感書店
想當初粉專剛開始,《蕉王吳振瑞》就是大推作品!超愛!恭喜優秀的作者跟作品,希望把台灣人的作品持續帶到全世界! See MoreSee Less
View on Facebook

3 weeks ago

ㄓˊ感書店
【ㄓˊ感書店:3月 #書遊行#賴和#蛇先生 〉 ——延伸書單每日書單:Kyle Chayka 〈 #扁平時代談論雲端霸權的書已紅了一陣,這本書進一步將演算法如何影響「文化」,更深層地提點文明可能反被科技顛覆的隱憂。好啦,並沒有那麼誇張——大概就跟溫室效應一樣,有一天被淹沒的不只是陸地,而是我們對日常的感知。「我們先要投入時間,才能深有體會;我們得去體驗陌生的事物,才能領會真正的驚奇」這是書中讓我最感認同的一句話。「書遊行」為<蛇先生>選的其中一本延伸推薦,想著要怎麼模擬「殖民地」的體感,後來想到宰制生活方方面面的「#演算法」,不啻是人人都深陷其中的「暴力」。百年前賴和想抵抗的,無非是「文化」正逐漸被消滅的悲哀被譏為土人,實質更是提供帝國各種軍需的勞力兼「商品」所聞所見都被限縮,一方面只能接受「演算法」塞給我們的資訊與形塑的價值觀,一方面只要上網就必須面對演算法背後的科技巨頭們利用我們的足跡牟利,我們沒有拒絕的權利,除非你想被大眾遺棄。這本書不只點出「演算法」彷彿營造「為你所推薦」的慷慨服務實則他們才是將你吃乾抹淨的最大業配主,誰付錢給他們,誰能攫取越多注意力,誰就是他們排序最前的主力商品一一你成名的15分鐘,不過是被施捨的一點甜頭,讚數與關注就像是吊在跟前的蘿蔔為了吃,只能拼命地再更拼命地往前衝,但15分鐘還存在嗎?無人知曉。平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默默被消失——可怕的是我們再也聽不到其他人的聲音。科技霸權利用「演算法」這個嚴酷的工頭,無時無刻不甩著鞭子,利用我們這些渾然不知的「免費仔」為它們日以繼夜地榨出產值。—————————(節選)P.65演算法焦慮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使用者和演算法之間的關係是嚴重不對等的。任何一個普通的網路用戶如果想要預測或控制演算法,就像是想要徒手掌控海邊的浪潮一般。延續這個比喻,每個使用者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乘著已經成形的浪。至於那些掌握演算法科技的企業,他們幾乎沒有誘因去紓解使用者的焦慮心情,因為讓使用者搞不清楚狀況對他們來講可能反倒好處多多。舉例來說,每當公司的網站出了包,或者是發生了什麼不合理的現象時,公司就可以把「演算法」叫出來當替罪羔羊。反正說到底,也沒人搞得清演算法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它就是一個用戶們看不清,員工們也摸不透的「黑盒子」。剝削偽裝成意外的小故障,而非公司的政策。實際上,像臉書這樣的大型公司,完全是有能力控制演算法系統的運作模式的,他們可以任意地更改演算法,甚至將它徹底關掉。然而,這些科技公司並沒有負起他們的責任,反而是把演算法所帶來的焦慮重擔,統統放到了個別使用者的肩膀上。於是,每一位使用者也就只能盡可能學著順應演算法,要不然恐怕就只有「被封鎖」的份。P.77 品味是構築自我的根本要系。當一個人發展出了自己的品味,並且能夠享受自己的品味時,他的自我意識也就會變得鞏固,並進而成為他自我認同的一部分。一九〇六年,目本作家岡倉天心寫下了《茶之書》(The Book of Tea)。這本書最初是用英文寫的,目的是要讓岡倉天心的美國友人和贊助者瞭解日本的茶道精神,其中包括了藝術收藏家嘉納(Isabella Stewart Gardner)。在書裡,岡倉討論到了「如何設計一間茶室」這樣的問題。他指出,藝術這種東西,應該要有個性才對,不能只是迎合廣大的群眾:「為了實踐藝術的根本原則,茶室應該要根據個人品味來建造才是。」為了說明這項理念,岡倉講述了小堀遠州的一段故事。小堀是生活在十七世紀的茶道大師;有一回,他把徒弟們叫了過來,說明前輩大師們所用的茶器之所以好,就是因為很少有人懂得欣賞它們:「偉大的千利休,他敢於只愛那些對他而言有吸引力的物品,而我卻還是會無意識地迎合多數人的品味。」顯然,小堀遠州認為自己的品味太過主流,以至於難以稱得上偉大。然而,迎合多數人的品味,卻正是演算法機制存在的唯一目的。P.96 這就是我所謂的「品味的庸常化」。我所說的「庸常」,指的是平庸的安全牌,不會讓任何人感受到冒犯或者不悅。在演算法的主宰之下,網路上那些庸常的內容,最容易受到歡迎、也最容易廣泛流傳。就像<奇異》這首歌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最庸常的歌曲大受歡迎,其他的歌曲則乏人問津。有特色的東西能見度愈來愈低,於是自然而然,愈來愈不會有人想要發揮原創性,因為這麼做已經逐漸不敷成本。(別忘了扁平時代的鐵律:如果不能爆紅,下場就是無人聞問。)於是,大眾能夠接受的美學範圍愈來愈狹窄,到最後,只剩下最安全、最平庸的作品會被創作出來。雖然流行的事物總會汰換,但其安全、平庸的性質卻是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推特上經常會有某個迷因突然流行起來,緊接著所有的推特用戶都開始用同樣的方式說話,例如發布一則「求推薦」的貼文,以及對外公開你的小孩講過的一句最搞笑的話(無論是否真的發生過)等。換言之,不只音樂作品變得庸常,就連說話方式也是如此。酷客斯基評論道:「這個時代,彷彿有種壓力使得人人都想變得庸常。它好像在對你說:『跟大家一樣就好。熟悉的東西最安全。擁抱庸常,大家就會把你當成團體的一分子。』但如果這種『庸常化』的現象被推到極致,那可是很恐怖的,因為這跟法西斯主義完全沒區別。」在扁平時代,這種庸常化的現象,正把一切事物都牽扯進去,酷客斯基將其形容成「庸常性的黑洞」。所謂的法西斯主義,意思是強迫所有人遵循單一的意識形態,要求大家都跟別人一樣就好,因此極有可能會犧牲掉某些特殊身分的人群。扁平時代的世界,確實有可能走向法西斯主義。在演算法的主宰之下,萬事萬物都有了一套模板,而且永遠暗藏偏見。演算法會事先替創意工作者劃定界線,而創作者則只能照著模板複製出一份意料之內的作品。這套模板,不單限制了創作者的想像,而且也限制了創作者的文化意識和身分認同。我們甚至可以說,在扁平時代下,我們將會被迫接受獨裁統治,或者重新回到封建時代;因為我們無權掌控我們生活其中的網路世界,也無從逃脫網路上那變化莫測的潮流。P.293 據他所說,客戶只要把自家公司的演算法模型和資料庫交給Fiddler,Fiddler就可以「衡量客戶所用的演算法模型是否具備公平性」。舉例來說,Fiddler 可能會利用儀表板功能來更動某一筆資料的性別標記或種族標記,看看演算出來的結果是否會和原本有所不同。此外,由於演算法模型每每碰到像是「貼文」,「字幕」或「評論」這類的文字內容時,都必須要做出詮釋,把文字轉譯成機器看得懂的形式,但在這個過程中,文字內容卻常常遭到誤解。例如曾有某個演算法模型把「同志」(gey)一詞詮釋為「含有極度負面的意義」因此該演算法也就很少向人推薦任何含有「同志」一詞的內容。但在很多情況下,「同志」一詞顯然也具有正面的含義,又或者是說,我們根本應該把「同志」一詞看作是中性的詞彙才對。蓋德繼續向我解釋:如果我們放任演算法胡亂詮釋人類的語言和行為,「我們有可能會害某個特定的族群被集體消音而不自知。」演算法透明性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於此。P.204 在我最頻繁使用推特的那段時期,我每想到一個點子,我的潛意識就會自動擬好一份可以發在推特上的文稿,並精準地把字數控制在兩百八十個字符以內。在我的潛意識裡,「點子」和「推文」已經達到了熔為一爐的境界。至此,我的大腦已經獎成了社群媒體的形狀;任何的按讚數,都會為我帶來多巴胺,就好比巴夫洛夫的狗(Pavlov'sdog)每回聽見鈴聲,都會忍不住流下口水。讚數不光會帶來多巴胺,它還會帶來注意力,而注意力正是整個線上產業鍊的賺錢保證,以至於質體的經潛活動也都免不了受到讚數影響。每當我成功吸引注意力時,我就會多出一批新的追跪者,而這些追從者又會回過頭來分享我撰寫的內容。當追蹤人數多到了一個地步時,我便儼然成為了一名自帶權威的專家學者—「在這一行,我好歹也是個聲量大的人,問我絕不會錯。」靠著這份網路名聲,不少編輯都開始發案給我,於是我便做起了更多的撰稿工作,兼職和全職的都有,而這些工作又回過頭為我帶來更大的名聲。在這一行幹久了,我漸漸覺得博取讚數就是我的工作,而我也確實愈做愈好。P.267 我問過哈莉,想知道她會否擔心生計方面的問題。她告訴我,她其實並不擔心,因為自從擺脫演算法機制和各種後臺數據的束縛之後,她反而更加安定,因為此後她所有的創作,都不會再受到各種變來攀去的政策所干擾。不管流行趨勢如何變化,她都可以自己決定每件作品該是什麼樣子。「如果我不斷追逐潮流、每出現一個新的平臺我就搬去那裡,這樣的話,我等於是在建造一個又一個必將毀壞的沙灘城堡。社群平臺的演算法機制一直變來變去,未來也肯定不會穩定下來,它就像一個陰晴不定的壞朋友一樣。」哈莉如是說道。「沙灘城堡」這個比喻,用得相當精準。在社群平臺上,無論是追蹤數、按讚數、參與度,還是那些依據我過往紀錄而推播給我的同質化內容,統統都是隨時會變化的東西。只要平臺的政策一改,這些東西都可能再也找不回來。在二〇一〇年代,臉書曾經快速崛起,如今卻已逐漸喪失了影響力。臉書的興衰史,足以證明沒有哪個平臺是大到不能倒或者不會被取代的。只要有新規範或新科技浮現出來,就連臉書這樣的霸主都有可能徹底消失。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身為臉書用戶的你我亦別無他法,只能自求多福。因為這些社群平臺從來就沒把用戶們的利益放在心上,它們在乎的只是商業利益而已。P.348 演算法推薦系統,雖然也是種分享東西的方式,但卻缺少了人與人之間實實在在的互動。演算法會把我們每個人的網路足跡統一收集起來,然後再將這些數據打散、平均,用各種算式進行演算,然後藉此創建出一套統一的推薦模板,並強加在所有使用者的身上。演算法機制所到之處,資訊傳播的速度確實是快了,但卻也阻礙了藝術文化的有機發展。在演算法推薦系統的運作下,唯有足夠扁平、模板化的東西,才最有可能取得優先順位。事實上,我之所以寫下這本書,有一部分正是因為我想要復興「推薦」這個詞原本的含義。所謂的「推薦」這回事,它指的應該是我們互相談論彼此喜愛的事物、一起共享一份體驗、共同建立起一套屬於我們的收藏,並且下功夫辨別我們共同喜歡哪些作品。而我們這麼做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精準調校演算法,而是因為我們樂在其中。而且,「推薦東西」原本就是一門由來已久的專業。那些專業推薦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去評估哪些文化產品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並且根據我們的眼光來調整作品的呈現方式,務求讓我們能拓展自己品味的廣度和深度。舉凡精品店、美術館、廣播電臺、電影院等等機構,統統都少不了專業推薦者的身影。這群專以推薦為業的人,通常被稱作「策展人」。透過他們的努力,許多值得欣賞的作品才有機會呈現在世人的眼前。「鋪陳舊有的脈絡」和「呈現新鮮的東西」,兩者都是策展人的職責所在。他們就像是藝文世界裡的嚮導,懂得如何挑戰我們的品味或認知,從而確保我們不會永遠只看到相似的事物。P.392 要對抗演算法所帶來的同質化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無論你喜歡什麼,你都可以成為那個領域的業餘鑑賞家。縱然你並非網紅、不會有贊助商捧著銀子來找你,但你的觀點和看法依舊是有價值的。縱然演算法不停誇口,說它會用最先進的數學模型來替你挑選內容,但你其實擁有塑造自身品味的潛能。你所需要的,只是一點點想法,並且願意對你所喜愛的事物付出關心。你其實可以是自己生活的策展人:就如同我們會挑選自己喜歡的食物、會為自己的穿著打扮挑選色系,我們也自然而然會對某些文化產品感到心有靈犀,進而選擇親近它們、瞭解它們。————————————(節選結束)一九八二年,學者海德(Lewis Hyde)出版了《禮物》(The Gif)一書。在書中,海德將藝術作品理解為藝術家藉由其創意工作而創造出來的一份禮物,且無論作品落入何人之手,都不減其禮物的本質:「一件藝術作品,必然含有禮物的精神。」而在我看來,「品味」其實也可以是一份禮物。你可以憑藉你的品味,向別人介紹一件他們可能會喜歡的文化產品;這麼做既不會讓你損失分毫,同時還能讓別人獲益多多。說到底,文化絕對不能只靠「一對多」的方式來傳遞,而是要靠像 BitTorrent那樣「點對點」的方式才能有效傳播。如果我們都能有意識地參與這一分享的過程,我們就能讓真正重要的文化產品永遠流傅下去。正如海德所說的那樣:「唯有眾人接續貢獻已能,禮物的精神才能永存不滅。」書中我喜歡的另一個段落:分享、貢獻、文化。總覺得看書時最悲傷的莫過於,決定事物的好壞與對錯,漸漸地都被科技殖民下無堅不摧的演算法,泯滅了個人的獨特與人和人之間緊密親近的互動。「演算法」不負責宣揚真善美的價值觀,不負責出了意外的善後我們只是生產線上的產品,只問良率,一切取關良窳,不問人權「演算法」權力甚至大過國家的治權,在數位上統治了全世界。養與套,終究是為了「殺」一一被餵養的資訊,被寵壞的便利與效率,都不過略施小惠,讓我們以為擁有自由與進步、擁有文明的建設。扁平.時代一如百年前的帝國,演算法如同鴉片,麻痹感官,讓我們漸漸停止思考,上癮發狂卻渾然不知,自以為快樂。來到跟前的,行將淹沒的資訊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我們被打造為科技的「順民」摒棄了真實的價值與深刻的事實,在資訊的濾泡與同溫層中,與世界的另一邊漸行漸遠⋯⋯作者使用了大部分的科技軟體,推特、抖音、Spotify、YouTube、Netflix ⋯等,所以舉例說明分外有親切感,像是社群亂象與焦慮共鳴。除了遠離3C以外,他認為法律也能相當程度約束科技巨頭們做為延伸閱讀,哪怕只要能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著「資訊落差」的不對等也許就能慢慢感知難以置身事外的恐怖,我們在漫天鋪地的宣傳行銷中保有自我的獨特性,願意好好花時間投入在「生活」」中嗎?放下手機仔細地聆聽對方,翻閱書籍細膩地咀嚼作者的巧思,聽沒有聽過的音樂,走上沒有人走過的路,好好擁抱自己真實的模樣而不是交由他人,交由機器,交由演算法來決定自我的優劣。衛城出版 See MoreSee Less
View on Facebook

3 weeks ago

ㄓˊ感書店
「防災意識」讓我們有機會成為倖存者! See MoreSee Less
View 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