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 台灣漫畫 新北 日治 歷史漫畫 藝術創作

【 順心而為,順勢而作,而後不朽——能夠跨越時空的不只是愛,而是心之所向】《百年爛漫》

之前介紹「台灣漫畫」時,發現博物館也有跟漫畫家合作。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

#百年爛漫 漫畫與台灣美術的相遇》

就是由 國立台灣美術館 所企劃製作的作品。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館方的要求,畫風都唯美細膩且貼近故事,讀起來很舒服。

三位畫家,三幅畫,三個圍繞其生平或虛構、或對話、或敷寫成的故事。

林之助紀念館 Lin, Chih-Chu Memorial《朝涼》

由「五〇俊二」所繪製的「通往異時空的天文台」,藉由在美術館迷路的主角,回到林之助留學日本的時空,進而叩問:

創作的目的是什麼?

「創作與觀看」一體兩面,對於台灣美術史仍不夠熟悉,對個別作家的認識也不深,更別提繪畫一脈相承的技法與創新,這些都造成了在參觀時的隔閡與對於相關資訊的陌生。

但也因為如此,這篇短小的漫畫反而將畫家一小部分鮮明而立體地呈現出來,對未婚妻的思念如盼在一串串的朝顏裡傾斜而下,沉靜而甜美。

日治時代要留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經濟壓力首當其衝,要在看不起台灣人的日本人中鶴立,不只需要努力也更需要才能——但不只是如此,有時候創作要能有堅持的恆心毅力,這又比前兩者來得更重要。

林玉山 《父親肖像》這是一則關於「修復師」的故事,也因此作者 YAYA 在裡頭插入大量說明。

創作艱難,保存也不減其艱辛。但沒有愛,沒有尊敬,沒有熱情,也無法造就一幅幅如新繪般,靜靜邀請你我觀賞的作品誕生。

李梅樹紀念館 《許鴻源夫婦像》

之前在讀美術史時就很喜歡李梅樹,雖然我看不懂他的畫,但是我知道他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他的故鄉——三峽。

上上週末,去到祖師爺廟,這可說是他最大的作品——號召了當時的藝術家留下許多創作,裡頭的雕塑都非常生動,是忍不住會因為靈動感而想伸出手去摸摸的那種。

走過橋,也去了紀念館;在志工熱心地介紹下,學到了一些觀賞畫作的小技巧。

這則故事說的是為何他不賣畫作,作者 陳小雅 可是翻遍資料,最後才找到答案的唷^^

在鬼使神差下,他遇到了跟他想法相同的收藏家:「順天堂中藥」的老闆許鴻源,才願意割愛。

成為賺錢工具的創作只是淪為俗物,這是台灣社會的資產,並不是個人或後代揮霍的家產——紀念館的運作也仰賴家人支持,能走進去參觀真的很感動。

這可能不是什麼國際級的藝術殿堂,但因為落腳在家鄉,子孫都願意扛下這重擔,怎麼能不讓人在一幅幅畫中,感受到創作者的心與他這種堅持所散發的深刻感染力呢?

之後還會有跟他相關的作品,再與你們分享囉!

希望2022能走遍全台灣的紀念館,跟大家分享更多「台灣人,台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