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日治 歷史小說 花蓮

【硬拳頭才是真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樂土》

今天看到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提及:

俄羅斯國會通過法案:
「定義使用俄語、血統為俄國民族之一者,皆為俄國人。
烏克蘭族、白俄羅斯族都將被加入俄國民族列表」

定義之寬,令人瞠目結舌。

當然令人在意的是,一旦劃屬「孰是」,那麼緊跟而來的不就是「孰非」?
前者展現的是屬內的「教訓」與「警告」,既然是自家事兒,豈容得各國指指點點?
後者總覺得「非我族類」是不是得皮繃緊點?所以在其領土內的「異議者」或破壞優良俄國傳統文化者,活該找死是不是下一步?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朱和之《樂土》

也許所有統治者的話術,殊無二異。因為你是「我的」,所以你也必須「聽我的」。

那麼我們就來讀讀,兩造的「我的」,究竟得付出多少代價吧!

發生於大正三年(一九一四年)的「太魯閣戰爭」,由當時的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主導,為「五年理蕃」的最後一役。
於今太魯閣地區爆發的這場戰爭,被統治者視作是報先皇知遇之恩的信念之戰,但同時也是蕃人誓死保護祖靈土地的浴血之戰。
但這場為了奪取龐大山地資源的戰役,並不如想像中獲得朝野支持;儘管台灣已被割讓給日本近二十年,但島內抵抗並未消歇,而日本內地也開始持有不同想法。

❶野呂寧:我們要讓你們擁有「文明開化」的生活!

身為「理蕃」前哨的合歡山探險隊隊長,野呂寧只相信測侯所電報,執意忽略「托魯閣」(賽德克族一支)嚮導的警示;堅信「實證科學」遠勝於「utux」的迷信,駐營於山頂--最後在暴風雨中痛失大半隊伍。

但他不是將蕃人視為「獰惡原始的蠻荒粗人」的唯一。

掀起這場戰爭的上上下下,無一不是抱持著「我比你好」的優越感,與統治者的傲慢。

❷大津麟平、山本悌二郎、板垣退助:蕃人是可被「教化」的帝國子民

身為蕃務總長的「大津麟平」,並不贊同總督的開山政策。他第一線的經驗告訴他,這些蕃人是可以被「教化」的,是有機會成為淳良風俗的帝國子民的。
傷亡的軍警與其眷屬未能得到完善的照顧,他深感痛心疾首。

製糖會社社長「山本悌二郎」認為當總督將經費撥入理蕃,就壓縮到了其他產業在台發展的空間。
尤其當開發蕃地與外銷「樟腦」的利益掛勾住,但德國技術有後起之勢,與其將錢砸進效果不彰的「蕃地推進」,倒不如著眼於詭譎的世界情勢。
戰爭需要的交通運輸建設,耗費的人力與物資,簡直是與民搶命;更何況,除了動用日軍日警,各地被強迫徵募的漢人農工,前有蕃人拚死,後有連坐法的苛稅拚活。這在當時一觸即發的大戰軍備競賽前,無疑是最可笑的「扯後腿」。

蕃人的語言裡,沒有「歸順」,沒有「非法」,沒有「良民」。

「板垣退助」伯爵推動「自由平權」思想,希望發揮天賦的眾人能讓國家長久進步。
面對列強環伺,他對於殖民地所關注的,是讓島民與國民渾然歸一,成為世界局勢中站穩陣腳的模範生。

但沒有人說服得動七十多歲的總督,這場戰爭是倥傯一生的成績單。

❸森丑之助:「不理解」蕃人,何以談「理蕃」?

這位日治時期最重要的原住民研究者,自詡為「蕃人」一份子。

從他堅持為博物館打造的各原住民族蠟像,細節無一不還原他深入山區所觀察到的細節。

他痛陳總督府的野蠻,任由資本家開發蕃人的「家園」,動輒欺瞞蕃人,並將對方視為低下如動物者;才累得軍警民疲於犧牲,付出更為昂貴沉重的代價。

「樂土」是誰的?

對於前往殖民地大展抱負,而不必完全受內地輿論綁手綁腳的官員們來說,台灣已非昔日「鬼島」,而是「樂土」。
但對於生活在祖先同在的土地上,遵循著部落的習規日升月落的太魯閣族來說,這片無人沾染且自給自足的土地,是他們精神與生命的依歸。

書中一半篇幅圍繞在「吉揚.雅布」--在這場戰爭中的另一個謎團是,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墜落斷崖殞命,日方隱匿消息以保持士氣;小說裡巧妙穿插善於射獵的主角,意外讓敵方主帥負傷。
「出草」在小說各篇章裡,都有各自意義。作者非常詳細地敘述禁忌與儀式,以及這些「蕃人」生活。
這些素樸地虔敬地活著的人們,終究擋不住所謂的「科學」與「文明」。他們如何在實體意義上被「侵門踏戶」,甚至在精神與傳承上也漸漸悖離他們的驕傲,是這本書最隱而不顯的疾呼。

這場戰爭終究是以一場形式勝於實質的「歸順」儀式結束。

「佐久間左馬太」回日本後,不及一年即逝,總督府為了紀念他而將太魯閣所在區域更名「研海」(其雅號),更為他設立「佐久間神社」。

被殺害的親人與被踐踏的家園,最後只是毀於兵燹,咄咄於風中。而始作俑者,卻能享有祭祀,並被目視為守護神;成為這些「蕃人」後代,背書似地複誦著其不偉的事蹟。

作者在結束戰爭的部分,略顯草率。(我還沒看到血流成河XDDD)
但想想,戰爭的結果我們早就知道了。散落於篇幅中,日方與蕃人的交手,也能略窺他們之間的「戰爭」,最後會如何收場。
可嘆的是,被奪走的不是鮮血與軀幹,而是部落吟唱也止歇於山林原野,最終僅能落草於研究與耳聞。
神社也在統治者更替後,更名改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詩經》
這句話常被斷章取義,以致濫用。
若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為真,那麼在這王土上的每個人,是否就此享有「平等」、「自由」、「幸福」了呢?

Day-35 百年前,百年後。

那我們下一本書見囉!

率先討論的推特:https://twitter.com/leonidragozin/status/1508425493225291778?fbclid=IwAR3zT7INdDqPtFQ2uEoXROigB86H-TdpvGdeMXXw3ZDF9ebLEZwRTl_rH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