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展覽 博物美術 特色建築

闕承慧:山海微觀@綻堂*東美院

闕承慧金屬工作室

小盛號金工

【山海微觀—— 闕承慧金工器物創作展 】

近來捧讀著《物見》,書中邀集藝術文史研究者,分別挑選別具意義的文物,分享他們的「觀看」——扎實的學術背景承載著器物的去來,而器物肌理在觀者的絮語裡,彷彿踏過心中的幽影,落款在個人渺渺的壁面,揚起了宇宙繼起的一點塵光。

特別喜歡「塚本麿充」的這篇<一幅宋畫,與適合觀看它的光>:

就在展期中段 ,奈良下起了大雪。
大和文華館的展間中央是栽有竹子的庭園,這是第一代館長矢代幸雄(1890-1975)秉持著「想將東方美術放入自然的畫框裡欣賞」的理念,以「約莫只隔著一扇障子」的光作為鑑賞作品最佳的自然光來呈現鑑賞的空間。

傍晚走濄展廳時,竹之庭園裡積雪,反射黄昏的幽暗微光,映照整個展間。
《雪中歸牧圖)的裱布上輝映著點點晶亮的光芒,巧妙地吸引了觀眾目光進入畫裡雪景的靜寂世界。
人工照明固然可以全年調整出均質的理想光線,但自然光卻會不斷地變化。
作品既隨著創作時間的推移慢慢有變,觀眾自己的眼睛也在變化。
或許鑑賞《雪中歸牧圖》的理想環境,就是這一瞬間的光量,在一天、甚至一年裡都難以存在幾個小時的光線。

我因此瞭解了近代以前的綸畫及其裱裝,與在《美術全集》或是鏡頭下為作品打足光源、毫無陰影地「看遍」整體,是完全不同的觀看思維。

闕老師創作了「茶、酒、咖啡、花、香」等生活器皿,在展間裡的每一物件都小巧精緻。
光滑的弧面,表面的紋路,還有媒材結合的異質感——其中最喜歡的是一系列上漆的茶則,溫潤如女子盈盈腰肢,讓人心生愛憐。

老師的作品大多溫柔,看起來都十分飽滿,偶然有跳色混於其間,或有刻意留下的缺角,彷彿是回應金工本身槌敲的堅韌,以其剛材而製剛,以其柔力而致柔。

上了金工課,才知道一件作品的曠日費時。
想起課堂上老師所分享的,每件作品都是她生涯的代表作,在在標記著成長與突破,內裡脈絡是她千錘百鍊的山水,只有她走過,懂得。

我始終認為課程裡難以突破的,是「線條掌握」。
但老師在敲敲打打間,既讓洗鍊外型一氣呵成,握於手中的觸感亦柔膩非常——看似簡單的凹凸,都是萬百次的落錘,凝定於一尊的美,不言而喻。
在教室裡每每驚嘆著老師的鏗鏘,在這幽靜的日式老宅中感受到的「細節」,更是超乎感官。

看展的好處,也許就在此。
能夠更仔細地端詳,而不是像在博物館裡隔著玻璃窗;能夠把玩想像,有幸「擁有」的富足與對於生活的一點靈光。

千萬不要錯過能親眼親手,靠近作品的機會!

這些作品反射著環境的幽光,向我招手——

山與海,不只在大化裡;而更在這些杯壺瓶器中,徘徊蕩漾。

綻堂⋄蒔光 Gallery Life Seeding

趕在展覽最後一天,終於預約上啦!

隱身在牯嶺街的老宅,前身是台大哲學系方東美教授的故居;據說原先屋況很糟,但參訪後覺得環境很乾淨舒服,是能讓人在裡頭再好好生活一世紀的地方。

除了定期會邀請當代工藝家展覽外,目前也能預約無菜單跟下午茶唷!
這麼賞心悅目的所在,當然要跟大家分享啦!
快來欣賞被修護得很好的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