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打破真實與虛假的界線--當攝影的此時此刻被延長為虛構與想像的文本】《另一種影像敘事》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 「 約翰‧伯格 John Berger 」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美術週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他人的閱讀心得,在出版社的新書推薦,在圖書館的新書架上--屢屢瞥見他的名字,想說我實在是太孤陋寡聞了,於是相繼看了幾本。

我必須先自白,對於西洋哲學史藝術史及近代歷史都非常不熟悉,在閱讀上因此極為吃力,所以這週介紹會偏向「筆記」性質,單純就自己有感的部分記錄下來--但閱讀「大師」的好處,就是至少有種安心感,無論是偏激的一家之言,或是匠心縱橫的別樹一格,至少都提供了有憑有據又有趣的觀點。

如果你對藝術、攝影,還有大師的故事感興趣,那麼這幾天敬請鎖定啊^^

與攝影師「尚‧摩爾 Jean Mohr」合作的這本:
《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Another Way of Telling: A Possible Theory of Photography》,

我覺得是能比較「輕鬆」地試水溫的,如果你喜歡就可以往下走。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先藉由攝影師的「照片」請各行業的人「詮釋」情境與意義,其後會就「攝影」的美學提出理論,第三部分會有一系列圖像,留待讀者自行演繹,最後則會就「影像敘事」去討論「故事」如何被訴說與創造出來。

❶What did I see

同一張照片,不同職業的人在「閱讀影像」,也會套入各自的生活經驗。

每個人注意的細節,也讓他們對於「照片」下的故事延伸至四面八方--照片似乎成為映射出每個人內裡的那面鏡子,我們所關注的最終也許都迴向自己。

❷Appearances & Affections

攝影的元素是:「光線與時間」。

當我們注視照片時,儘管那僅是攝影師刻意安排一瞬,那斷裂的片刻卻會被觀賞者賦予過去與未來--形成「歷史」,形成個人的「生命故事」。

「攝影」與「繪畫」是相同的嗎?

由於內涵的「時間觀」差異,兩者天差地別--繪畫是畫家「翻譯」了他所見所聞,攝影卻是「引用」了事物形貌。
也因此在拼貼竄改疊成後,這種無可爭偽的「真實」反而成為各種包裝及誤導性的「資訊」--你怎麼能確定,你所見即是「事實」呢?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聚精會神地觀看自己的相片,或者親友,心愛的人的相片,反之卻沒有任何藝術作品能獲得同等的青睞』,

李奇法克(Alfred Lichtwark)早在1907年便寫下這段文字,如此,他從審美鑑賞的研究轉向社會功能的研究。

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才能更上層樓。」--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攝影小史(A Small History of Photograpby)> (1931)"

我特別喜歡這段被引用的話,這段話被用來說明,照片某種程度已成為普羅大眾的「美術館」,在過往大歷史下的個人生命流動,於焉有了打破歷史只被把持在少數人言說的霸權--我們生命裡的哀絕孤慟再不是無關宏旨,而是能定義或超越時間永恆性的「證據」。

也因此攝影滿足了我們「觀看」的慾望,揭示了周遭世界對於我們的意義與價值--「故事」亦由此而來。

❸If Each Time

大量照片形成讀者們各自的「照片小說photo-roman」--這僅存在於法文的單字,讓攝影的敘事成為「她穿戴世界的方式the way she wears the world」。

一幀幀照片,就如同你自己的「蒙太奇」,你以為你在拼湊的是眼前人的「故事」,殊不知在這些被你隱約安排的對比、衝突、回溯、雷同中,都剪接進你的人生,你被呼喚的吉光片羽。

那麼,「真實」是什麼?或是「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早已泯然?

當我們亟欲說出真相時,會不會只是將我們想說的噴濺出,而不是將他人胸臆客觀道來?

看來,攝影跟書寫並無二致。

「為什麼」--我們都有各自言詮的振振。

那我們明天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