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 人權教育 人物傳記 嘉義 日治 歷史小說 臺灣畫家

【台灣的色彩,台灣的自覺,台灣的大人物】《陳澄波密碼》

1947年3月25日,嘉義火車站前,畫家陳澄波潘木枝醫師、牙醫盧鈵欽、戲院老闆柯麟等四人,面對與國民黨政府軍隊的和平談判,經逮捕後嚴刑拷打,後遊街嘉義市立地槍決。

距今74年前,台灣的藝術史上增添了一抹血色,但這不是唯一。
今天我們來談談每年2~4月,不斷被述說,但仍不見於課本的故事。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交給畫筆🖌️

書由畫家阿政接獲修復一幅神秘的畫 「琳瑯山閣」 開始,由於一切資訊語焉不詳,於是跟身為藝文記者的女友方燕開始調查。

故事隨著一張張畫作,勾勒出畫家陳澄波的一生,有意識地將其代表作以及背後的創作精神作為「密碼」,解讀台灣美術史斷裂而紛擾的一部分。

<我的家庭> <西薈芳><淡水(一)>、<玉山積雪>、<慶祝日>——陳澄波是第一位以油畫入選象徵日本畫壇最高榮譽的帝展的台灣藝術家,在那個入圍即是肯定,台灣人是日本的二等公民環境下,頻頻入圍的陳澄波不輸日本人的優異表現,也使他在台灣日治時期的畫壇躍居領導。

但求君心知我心——普羅藝術為誰活?】

(章節-生平-章節引路人-重要畫作)

一、1895~ 日本求學的同學 林玉山 「二重橋」

二、1929~ 上海教畫的學生 袁樞真 「清流」

三、1931~ 福建同鄉會的台灣人 劉新祿「自畫像(一)」

四、1933~ 台陽美術協會的創始者 楊三郎 「淡水風景」

五、1943~ 帝展的台灣畫家們 李石樵「溫陵媽祖廟」

六、1933~ 我的兒子 陳重光「嘉義公園」

這本書的章節安排頗為工整,雖是得獎的歷史小說,但歷史陳述十分詳細,若是今天辦畫展,這樣的故事肯定能吸引不少觀眾;然而作為小說,有大量的說明都藉由對話展現,情節性與人物刻畫都略嫌不足。   

即使是 國際狗語日報 X 百靈果News 在讀書會裡頭討論本書,不須熟諳小說技法,都能感受到人物的扁平化。
對於台灣美術史不甚熟悉的我,大量的人名在每章節躍現,都像是勾起好奇心的線頭,台日中三地的歷史同時異地穿梭,更讓人感受到時代裡瞬息萬變的情勢。

百靈果 讀書會陳澄波密碼」對於每一章都有說明,感興趣的人可見連結。

也提供 民視 「 台灣演義:油彩的化身 」 ,將陳澄波生平改編為話劇,洪榮宏的歌聲很好聽。
陳澄波也逐漸成為IP,相關的改編與討論陸續累積。
單純閱讀當然很開心,歷史小說對於人物的刻畫讓人在闔上書後仍欲罷不能,也就成功一半了。

【台日中均享譽盛名的巨擘何以在畫壇頓成空白?吾愛畫筆,但吾更愛……】

❶我不是日本人

出生於日治時代的知識份子,大多都希望擺脫日本人眼裡的二等公民身分。

陳澄波的舉人父親不得已之下,才讓他捨漢學私塾就讀日本人開設的公學校。
父親死後,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澄波,因為家境清寒而努力考上台北師範學校的公費生。在學校裡他遇見了啟蒙他美術天份與熱情的貴人石川欽一郎
石川老師是留英的畫家,在台灣栽培後進不遺餘力。在老師門下的諸多學生後來都考上「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進而獲得「帝國美術展覽會」的入選--這在當時幾乎可視為魚躍龍門的SOP。

陳澄波由於貧困,在校格外認真學習,在努力不懈下亦獲得此一殊榮,是第一位以油畫入選的台灣人。
畢業後仍不願拋棄最愛的畫筆,努力籌資前往日本留學。他的好友陳植棋後來也來到日本,兩人同時受到從歐洲傳來的以人民為重的社會主義風潮所影響,後來在台灣一起創立了 「赤島社 」

「忠實反映時代的脈動,生活即是美,吾等希望始於藝術、終於藝術,化育此島為美麗島。」

創始宣言就可以看出他們對於藝術能改變人民生活的想望,藉由畫筆,讓台灣在時代裡,亦有其能立足之地,而成為最美麗的島嶼。

他們推動台灣美術的發展不遺餘力,雖然此社也因陳植棋英年早逝而不了了之。
即使有帝展入選這樣的冠冕加身,畢業回台後日本人仍不願讓他擔任要職;幸好上海藝專於此時聘請他到校教授繪畫。

❷我不是中國人

在上海與當時的中國畫家們惺惺相惜,陳澄波雖然畫派偏屬印象派後期,注重光影的變化,可這時的畫作也在無形中受到了中國水墨技巧的影響。

不太重視教學繪畫技巧的陳澄波,更重視的是學生畫出「自己的東西」,一如他在學院派主導的東京學校裡,為了真實的景象而不願在畫作上粉飾而與教授據理力爭。

可學生質疑為何不能夠追隨著老師的筆觸完成戶外寫生,陳澄波循循善誘:要不斷地嘗試與摸索才能建立獨立人格,沒有獨立人格就無法成為偉大的畫家。

陳澄波將家人接來上海,這時期有很多關於家庭的畫作,前幾日貼文中的<我的家庭>還有畫著長子的<小弟弟>,都創作於這段家人緊密相連的時光裡。

彼時的上海也逐漸動盪了起來,面對著左派與右派的紛擾,陳澄波甚至被年輕學子指著鼻子大罵:
你的那些印象派景物畫不過是風花雪月的布爾喬亞,對於大眾能有什麼幫助?
你是廣大人民唾棄的對象,也是普羅藝術的歷史罪人。

屢獲帝展肯定,作品甚至代表當時中國前往芝加哥博覽會,才華洋溢且關懷學生與貧寒階級的陳澄波聽到這樣的指責,也不免錯愕。

隨著中日戰爭的加緊,台灣人被視為日本人的走狗,處處被尋釁找麻煩,即使能以「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短暫抵擋,但身分上的選擇已然迫在眉睫。
有人選擇入中國籍,可仍備受後來的共產政府排擠,以致橫死他鄉;
有人回到台灣,日本政府由於戰況吃緊,大量徵募台籍士兵送往戰場。

高中選文有鍾理和 ,教學光碟裡收錄了《原鄉人》的電影片段,裡頭就特別提到「白薯的悲哀」。
那時候許多懷抱著祖國夢的台灣人在遭受所謂的「同胞」欺侮時,心裡的痛與錯亂,更甚被日本人一直踩在腳下的屈辱。

這種看清了原來最親近的人,自始至終根本不把自己當作手足,更何況台灣人完全沒有選擇,這五十多年來的委屈又能跟誰說呢?
「國族認同」始終縈繞在世代的台灣人心頭,即使做出了選擇,就能保一世安康嗎?

陳澄波回到台灣後,等著他的是另一個更沉重的抉擇。
畫家的畫筆忠實反映時代的方式,難道只有描繪老百姓嗎?
畫布上的不自由也許同時表示,現實裡已然沒有餘地選擇。

台灣人能夠大聲地跟全世界的人說:

我是台灣人!

離這樣的時刻還有多久呢?

【自由的人民,自由的社會,自由的國度--讓美術為人民服務吧!】

在書裡作者巧妙引用了歐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的這幅畫<自由領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

無獨有偶,最近大熱的「黑道律師文森佐Vincenzo」也在EP7.片尾,讓錦加大廈的居民們終於鼓起勇氣對抗黑道混混,挺身反抗惡意都更且擅用暴力威脅的大財團,畫面就如同這一著名的畫作。

❸我不是台灣人

陳澄波的許多畫作集中在台灣的風景,除了故鄉嘉義,為了創辦的「台陽美術協會」時常南北往來,在那時居於大稻埕的「楊三郎」亦曾陪同多次前往滬尾進行寫生。為何「滬尾 」對於陳澄波如此重要呢?

因為他的好友「陳植棋」為了爭取二次入選帝展,在奮力完成<淡水風景>一畫時,竟在颱風來襲前趕赴船班,不慎跌入溪中被大石撞擊,後來竟演變成嚴重的胸膜炎,不治而死……

好友一生心願莫過於:

實施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改善台灣的文明水準,不要做二等公民,不要讓獨裁者壟斷國家資源。

因此在淡水作畫,也如同與好友一同並肩作戰。
除了對於故人深刻的思念,其實也是無形的激勵--無論外在情勢如何艱難,只要有一枝畫筆傍身,就能義無反顧。

面對淡水他畫的不是磅礡的大船入港,而是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紅瓦厝,他所關注的視角就是庶民大眾的生活與環境;畫作中憑添動態的三兩零落人們,就是他所堅持的對於人性的觀照。

也因此陳澄波才會在回台灣後聯合本島與灣生畫家們一同創辦「台陽美術協會」,希望

「拓荒播種,使新進的畫家能有自由發表作品的機會,藉以琢磨畫技,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創社宗旨強調畫家不能獨善其身,要一起團結推廣美育。

然而美術協會為了對抗充滿日本優越感的「府展 」而舉辦的台陽展,卻被文壇所質疑,既然反日就該一併抵制府展;可是陳澄波卻鼓勵大家努力作畫參展,因為只有作品能夠表達畫家的聲音。

將台灣各地入畫的畫家們不僅是對當代人傳遞訊息,這些流傳後世的作品也是寶貴的紀錄,這些紀錄就是身為畫家應當堅守的職責。
作品不該為政治服務,並不表示創作者的心中沒有人民。

在戰爭中幾乎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有的人起義捐軀而激揚眾人抵抗的勇氣,
有的人苟活於斗室只期望能有機會將聲音傳於後世,
有的人卑躬屈膝為的是柔性斡旋爭取弱者的福利,
有的人扮黑臉佯裝冷漠卻暗地庇護被迫害的家人……

在戰爭裡大家的手段也許不同,可是卻有相同的目標啊!

島上被分為諸多派系,左或右,中國、台灣、日本、美國,本土派與現代派……
無論是戰爭前或戰爭後,只有更趨於分裂,在國家認同的光譜顏色表,只有越來越混亂……

始終強調團結與寬容的陳澄波,由於在中國受到畫家們的重視,也因為嚮往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加入了國民黨,希望藉由政治的力量,來為人民服務。

結局是什麼呢?

被日本人視為二等公民的台灣人,被中國人視為走狗漢奸的台灣人,被台灣人排斥異己的台灣人--諸君,陳澄波能不能完成好友與他的夢想,讓台灣成為進步與文明的國家呢?

【一代宗師的殞落--理想是不容許天真的,但是美卻是需要的】

諸多陳澄波的畫作,其中隱含著書名裏頭的「密碼」關鍵,接下來就來一一拆解。

在《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一書中,有提到如何無痛進行鑑賞:

𝔸作品表現

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𝔹歷史背景

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就像要解析一篇文章,通常除了極為直觀的喜歡或不喜歡,接下來我們會從文字的使用技巧,字詞的華麗或樸實,題材的選擇以及對於題材採取的描寫角度,還有不斷地問自己:5W1H,也就是「人事時地物」的運用。

Why-為什麼作者要這麼寫?為什麼這個主題會選用這樣的表現形式?

What-文章跟其他人的不同之處?有哪些題材被刻意突出或完全忽視?

When-文章的時間,順敘倒敘插敘?

Where-文章涉及的空間及變化?

Who&Which-文章裡有誰?有什麼東西反覆出現?

How-手法的討論,形式的運用

所以當我們看到<西薈芳>,會先留意到畫的名字,然後看到畫中的酒樓;酒樓為什麼只佔了畫中的三分之一,甚至旁邊的空白處還占了更大篇幅?
畫中的三位女子服裝迥異,分別是旗袍和服跟西洋學生服,為什麼?
畫右邊的屋簷是仰角,地面卻是俯瞰,存在多重視角的畫面是有可能並存的嗎?

陳澄波所採用的 「空地」 、 「人」、「雙重視角」分別表示--

「廣場意識」:這些刻意凸顯的空地就是台語所稱的「埕」,聚集著人們,是人們生活在一起且一起過著慶典儀式的地方。

「人道主義」:畫作裡時常出現的人,象徵著畫家對於人從不落下的關切,以人為出發點落筆。

普羅精神」:不合常理的畫面編排,就是為了放大前面兩者的效果,土地與生活於其上的人,藉由非常理的安排,來傳達畫家的思想與所追求的價值。

<我的家庭>也可以同樣邏輯視之:

桌子異常地寬大,妻子位居中央,每個人的服飾都有所不同,每個人拿著的東西也不同。
這幅畫飽含陳澄波對於家人的情感,妻子「張捷」才是撐起家的重心,全心全意支持丈夫與養育兒女;
拿著書的長女「陳紫薇」已會讀書識字,長子「陳重光」拿著玩具望著父親,二女兒 「陳碧女」則拿著上有圖畫的明信片,就像她長大以後因為愛畫畫而央求父親指導。

大家的服飾都各有不同,有漢服有和服有西裝有原住民裝,就像是台灣有各式各樣的族群。
族群的融合不正是台灣一直以來都得面對的問題嗎?

陳澄波希望台灣島上的人民能團結起來,文化界也要團結起來,所以在大家的請託中他都一肩扛起責任。

若政治能為更多人奔走與謀福祉,他自然義無反顧;所以他加入了國民黨,也高票當選 「嘉義第一屆市議員」。

所以當二二八延燒至嘉義,各地傷亡事件頻傳,人心惶惶不安。
因為陳澄波曾在中國待過,也會說國語,就被推舉為談判代表希望與政府議和,能共同以人民為優先考量,進行後續的行動。
沒想到就被抓了起來,陳重光一聽聞消息馬上從台北師範趕回家,與姊姊碧女在市政府的指點下四處請市民連署簽名,作保父親不是叛亂份子。

可是傳來的消息卻是陳澄波遭受各種酷刑,被逼著承認沒有過的罪名,即使寧死不屈,也在昏迷不醒時直接以手指捺印。
所有一同前往的「和平使者」都是屈打成招,國民黨政府要以此將各地菁英趕盡殺絕。

終於,在三月二十五日的清晨,陳家人聽到傳聞:

陳澄波要被槍決了!

被五花大綁的陳澄波跟其他幾個人,背後插著名牌,一路遊街至火車站。

陳重光邊躲著擄掠的軍警,邊從小巷跟著;
陳碧女則跟著人群,努力挨著押送的卡車。

快到車站時,軍警鳴槍,有的人從車上滾了下來,有的人步履蹣跚。

等著他們的是一人,一記槍響!

砰!

砰!

砰!

陳碧女立馬衝上前跪下,拉住士兵的褲管哭求:

「我爸爸是好人,你們要打聽清楚,不要濫殺無辜!」

士兵毫不留情地把她踢到一旁,重光上前扶住倒地的姊姊,兩人相擁。

砰!

這一聲沒有打死陳澄波,人群騷動…..

砰!

廣場人聲靜默,軍方不准家屬收屍。
直到軍方通知,碧女姊弟找了各個往來過的醫院,希望能借到擔架,但所有人都緊閉門窗。
最後只好拆了家裡的門板,將父親的屍體抬回。

按照習俗,枉死之人不能進家門,但妻子張捷堅持要讓丈夫屍體進門。
一盆盆的血水被端到門外,就如同之後在特務不間斷的監視下,也曾將畫具畫框一併拿至門外,燒毀。

從此,家裡的孩子們只能對著供桌上父親的<自畫像>進行祭奠。

從此,有個名字成為台灣歷史上的空白。

從此,這個家也永遠地沉默下去了……

那麼,陳澄波又是如何在多年後,被再度提起的呢?
陳澄波的家人因為父親的悲劇,又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

聚珍臺灣從二月至三月二十五日推出了「陳澄波主題推廣月 」,販售與陳澄波相關的故事與創作。

若是覺得與小朋友說這些故事太過血腥, 小典藏 Artco Kids 出版了好幾本繪本:

《戴帽子的女孩》、《紅色在唱歌》、《會說話的畫》、《靈魂裡的火把》,

都有陳澄波相關的作品與發想。

爸爸媽媽們可以利用上面提到的技巧,與孩子們討論,作品的意涵與時代的背景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