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 博物展覽 博物美術 臺灣畫家

【2022.4.2-7.17 李義弘:回顧展】

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702&ddlLang=zh-tw

上山的路太長,常需要個中繼站緩解車程的迢迢。
看到新追蹤的粉專提到北美館的展覽颳起打卡旋風,愛湊熱鬧的我當然一定要跟個流行。

一樓展間寬闊,後來才明白這樣的安排非常之好,因為「李義弘」的作品都非常大件,有時佔滿一整個牆面,甚至後來迷上的<玉山行>,光輕步走完全幅都近兩分鐘。

1941年出生於台南西港鄉的畫家,在鹽分地帶的求學生涯中,儘管成績爛得一塌糊塗,卻在美術比賽中屢屢拔得頭籌。

1963年考入今國立藝術大學「美術科」,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並迎娶同學呂淑珍。
本因教書而兩地分隔的兩人,後轉任至基隆;在這段期間,他開始迷上「攝影」--這也成了他後來出版《自然與畫意》的契機,以他各地拍攝的「山石樹橋」照片與歷代山水筆墨技法對照,解析「自然實景(攝影)」轉化為「符號(繪畫)」的種種可能性。

可能是這樣,他的<鄉野偶掬冊之七>乍視下,讓我聯想到之前看攝影師「柯錫杰」作品時,那種強烈的震撼。

難得佔去過半篇幅的赭紅,是南鯤鯓代天府的牆門,雖然搶眼卻溫和,是花木與寺觀的過渡;雖是極江南式的水墨,卻飽蘸南台灣的風光。

他師承「#江兆申」--江氏被視為最後一代「文人畫」傳人,文人畫是指從王羲之以降,歷代士大夫階層展現其胸襟與才情的畫作,其中四絕所指的「詩、書、畫、印」,以詩為最高。

溥心畬曾說:「我的學問當中,以畫最差,與其跟我學畫畫,不如跟我讀書。況且學問好了,畫品自然也高。」
江兆申雖連國小都未畢業,日後卻能貴為故宮副院長,便是跟著老師溥心畬一起讀書,學問備受肯定,以吳派研究而揚聲國際的他亦桃李滿天下。

「畫畫要有古人的技巧,有了古人的技巧之後才能創新,有技巧而不能創新是泥古,沒有古人的技巧而想創新是瞎大。你要先把古人的那套東西搞清楚,古人的東西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統在那裏,你只要去學去了解,就可以在創新的過程中省去許多摸索的功夫。」<江兆申畫語錄>

李義弘欽慕老師的學養,雖然「水墨」創作在當代漸成為末路,但他拜入老師門下,這一脈相傳的「做學問後纔是書畫」風格,也讓他的畫慢慢走出底蘊。

高中國文課本上的古文,在展場上幾乎可找到對應:<蘭亭集序>、<桃花源記>、<春夜宴桃李園序>、<醉翁亭記>、<赤壁賦>……
大幅山水似乎遙相致意於老師「江兆申」的<漁父>或者《唐詩書畫合冊》,但筆墨更新;偏向藍綠的山勢,不吝惜跳色的桃紅,在畫紙上氤氳迷濛。

2022的關鍵字是「茶」,所以看到<曲水流觴>格外興奮。

在畫裡頭,彎曲的水徑在林木的間隙裡若隱若現,畢集的是不是群賢我不能確定,但人人都是一派悠哉。

雖人物表情都是寥寥勾勒的相似,如一襲展開的絹軸,縫上的都是從容自適;或是捧茶,或是等童子打水生火,或者羽觴裡根本是酒,一喟一詠,人間四月是快活。

同場加映:李子柒-这是一个看电视看出来的曲水流觞桌!

茶客多了,再往其他山裡尋去。

跟老師的畫相似,巍峨的山勢裡,零落的人影或站或坐。

偶爾在高高的山上,偶爾在群山的中心,吹笛的據說是他父親,也是他行旅印北對於「佛」的冥思。

雲深並沒有不知處,畫裏頭的人似乎都找到了他們的答案,無論他們是如何端詳當下。

「當你去一個地方遊玩,回來畫畫的時候,你一定會有一些感覺,讓你可以感受當時旅遊的情緒和心情,然後會有一個意念在心中形成,這就是意境,這就是最後從筆墨出來,經營結構、加上色彩之後,整張畫最後給人的整體感覺。」<江兆申畫語錄>

<玉山行>像是一篇小說,從展間的一頭迤邐至另一頭。

在他的著作裡,光是葉的畫法以及樹的姿態,就已有數種示範。

他的山水雖脫胎自老師,卻走出自己的路,就是因為他戮力追求各種表現形式;山不只是山,樹的欹側或蒼鬱,石頭的線條與排列,乃至橋的引渡。

這麼長的篇幅,是騁翔於群壑萬峰的印象,像是蒙太奇般收納於尺幅間;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在千千萬萬筆觸的皴染中,彷彿也跟著屏氣,小心翼翼地撥開景色裡,畫家潛藏的緻密紋理。

1993年移居三芝的李義弘,著迷於東北角附近的風稜石地形與跳石海岸,樹的身影換成石頭的模樣,在畫中山的線條成了石塊縱橫的迷宮。

遊歷立霧溪的一系列創作,是光與影最迷人的交會;交纏的戲劇性,像是崢嶸激狂的告白,讓人心跳著。
黑白的對比,還有光線的指引,甚至是截圖造成的「現代感」,都讓人感受到他臨老不懈的創作動力。

展場裡頭的畫都會標註「用紙」,剛開始不太懂用意。
後來在專書裡,漸漸明白這些山水畫靠的就是「墨色」;筆、紙的差異豈止是墨色深淺,更是畫家們創作的大千。

「金色海岸」系列大膽運用金箔,更讓浪花在光的折射下,呈現撲向跟前的濕意。

求新求變的他,讓被視為落伍的水墨畫依然保有一塊不墜之地;甚至會讓觀者心頭一陣「嘩啦」,像被夏天的風浪刷過,再不是秋色折騰,反而清新有力,像是昂揚少年在船頭,一臉得意。

意外地在展間裡頭激動了起來,感到幸福。

這些看起來相似的作品,仔細端詳,卻有很多不同;像是鏡子映照出畫家的面貌,儘管都是同一個,卻在歲月裡被詮釋成許多關聯的可能。
畫家有多用力,這些作品就代他傳達出,他走出的步伐有多穩健有力;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望出,然後,他也成為了巨人,眾人仰望。

本來是想等書看完再來介紹,畢竟自己不是美術專業,也想多了解些;沒想到展覽不知不覺就結束了…..
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們對「李義弘」的印象,有機會能親炙大師風采!

參考專書:

1.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島嶼.畫境.李義弘》,吳繼濤,藝術家,2020/12/15

2.《自然與畫意》,李義弘,雄獅美術,1985/05

3.《江兆申:狂狷清勁的風骨》,吳繼濤,藝術家,2010/04/01

4.《文人‧四絕‧江兆申》,李蕭錕 ,雄獅美術,200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