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散步 日本 職感刻書

【人生偶爾迷路,偶爾繞遠路,幸而有巨人足跡可以依循踏上,走出自己的路】《相聚於美麗的建築中 》

]

縱使低氣壓迫近,陽光依舊不留情;這時候就很慶幸七八月大半在金工教室度過。
每天在金工教室敲敲打打,貼著膏藥,在週末的休息中也不那麼痠疼。

密集訓練下,每天回家都是倒在床上,完全不想動。
本來要以「安藤忠雄展」提筆的「建築系列」,就不斷地往後延⋯⋯

為了週一收收心,今天就以這本散文集先來暖個身吧!

書名:《相聚於美麗的建築中 》(美しい建築に人は集まる)
作者:伊東豊雄
譯者:謝宗哲
出版:遠流粉絲團

「伊東豊雄」是著名的日本建築師,曾獲得宛若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在台灣的代表作品有「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國家體育場」、「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等。

經營建築事務所已超過五十年,2019年因為中風而大大改變了生活與對建築的思考,這本散文集可說是他依傍著「建築」,對自己生命的回顧。

1951年在首爾出生,戰爭結束後回到父親故鄉:長野縣,下諏訪町。
湖畔的冬日,會因為劇烈的溫差,而在白日瀰漫霧靄;西邊湖面上,水平虹像是淨化心靈般冉冉飄浮——這樣的兒時風景,不時地在作品裡,希望能向世人呈現「原鄉」的澄淨。

他接受的建築教育為「現代主義」派所籠罩,以現代化與工業化的目標所建造出的城鎮樣貌,逐漸在過去與現在中劃出深深的鴻溝。

讓建築能像壽司、和菓子這些過去的美麗事物,也能與現代結合在一起,是他作為建築師的終極目標。

「建築,是為了經濟,而不是為了人」這種並非為了必要性,而只是服膺資本主義的空虛感,讓他深深感到厭惡。

就讀東大建築系期間,當時「以理論思考建築」的代表「丹下健三」曾辦過學期講座;大四在「菊竹清訓」的事務所打工——在高壓又充滿創造性的工作環境下,深深體認到建築是圍繞著「身體」而產出。

代表作:「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是灌注著「希望前來的人,都能按照各自心意,隨心所欲度過自己時間」想法,而誕生的公共建設。

作為他標誌性的建築元素,是基於他認為的「體感設計」——宛若洞窟的空間或剖面,帶來「體內回歸」的安全感,讓人能在空間裡悠遊自得。

人們不侷限於建築本身被賦予的功能,而能「同感」這個空間散發的「自然感」,讓身體得到充分的舒展。

這一貫的意念,或深或淺地被實踐於他的設計裡。

無論是與公部門或者是一同工作的團隊,在不斷地「溝通」中,持續地「對話」裡,從而創新出超越原始想像的作品,這是他所追求的。

但現實不總如他所願,書中可見在幾個國際競圖案裡,他所感受到的挫敗。

直至大三島的「伊東豊雄博物館」案子找上了他,這是能實現他終極夢想的機會。
面對瀨戶內海的小島,就像再現他的兒時風景;未過度現代化的小鎮,能與自然產生連結,讓人想好好生活在這裡。

病痛,或對於病痛的恐懼,形塑了我們過去近三年的生活。
在強擊中,建築師以溫柔的眼光,重新思考建築如何與他人「共感」,產生連結。

對於「ㄓˊ感書店」,要以什麼方式長久地走下去,或以何種實體面貌與各位相見,也是生活中時常捫心的課題。

但這本書,似乎也為迷茫的前方照進些溶溶水光。

在那個未來的空間裡,我也希望每個心有所願的人,走進來後,能自在地探索——自我與生命、自我與他人的,種種可能。

那我們下一本書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