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台灣拉進列強眼光的戰役裡,首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間的「清法戰爭」--戰場不僅於越南境內展開,法國海軍上將孤拔先後佔領澎湖與本島基隆,但為何最終功敗垂成呢?
今天要介紹的 Waste戊《#滬尾守衛阿火旦》,就來看看當戰爭蔓延到遠方小島上時,小島的人們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❶戲臺不是我的一輩子--我的才能是什麼?
瑞興班的當家花旦「花衫張阿火」,在舞台上的千嬌百媚總惹得台下氤氳迷濛。偏女相俊俏的他,並不甘於掌聲;時常與好友「廖勇」鑽研拳腳功夫,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施展抱負的真舞台。
法軍佔領基隆讓台北城內人心惶惶,鎮守滬尾(淡水)的「孫開華」將軍發榜募兵;阿火揭榜響應,卻因為相貌而遭恥笑,他不動聲色地嶄露火槍功夫,百發百中的武藝讓知府「李彤恩」十分賞識,希望他能募集更多鄉勇抵禦外侮。
他有感於提攜,改名為「張李成」,帶領一批義軍應戰。
❷英雄是什麼?--世局如棋,我是誰?
1884年10月10日,法軍來了!
戰場的真實殘酷如斯,義軍們見砲火猛烈,前面行伍紛紛倒下,一時膽顫。
民兵們落荒而逃,在兵荒馬亂中廖勇倒臥於地;眼見敗勢蔓延,張李成咬緊牙根,趁砲火的空隙一馬當先,誓與法軍拚個你死我活,以告慰戰死沙場的好友。
就這樣,大家被張李成手握敵軍將領頭顱的身姿給感動,再度殺上前……
慶功宴開始了,被眾人譽為「英雄」的張李成卻比參戰前更加迷惘--
我真的是英雄嗎?
既無戰前謀劃之策,戰場上他的義勇隊兄弟們也四處潰散,僅憑著復仇之心力戰到最後一刻的他,可以稱得上是「英雄」嗎?
❸孰敵孰友?我不是英雄,我只是說書人。
滬尾之戰雖然了斷法國來犯,但另一場「戰爭」卻在醞釀。
朝廷派出欽差追究責任,棄守基隆的「淮系」劉銘傳與徒有血氣之勇的「湘系」孫開華,究竟誰才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
張李成成為派系鬥爭中坐享漁翁之利的功臣--誰贏了這場戰爭已不再是最重要的結果,百姓的安居樂業都只是附加戰果--他所嚮往的功業,到頭來只是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然而,孫將軍卻告訴他,有些事只有張李成能做,而那些事比千軍萬馬更加有用。
那就是「激勵人心」!
作為「戰爭系列」的第一更,先從台灣漫畫開始。
俄烏戰爭不知會延燒到何時,然而「和平」並非口號,縱然是地圖的另一端,小島上的我們已非兩百年前任人可割可棄的屬地;在戰爭中的表態,與如何面對戰爭,都已是今日難以置身是外的課題。
那我們下一本書見囉!
***若對這場戰爭始末有興趣,請見附文: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98087&searchu=%E5%BC%B5%E6%9D%8E%E6%88%90
「二十日,銘傳視師滬尾。孤拔亦乘兵船來,測探港道,不得入,遂游弋沿海,以窺動靜。
八月十三,復攻基隆,以兵五百由仙洞上岸。
恪靖巡緝營、霆慶中營拒之,章高元亦率所部二百餘人援戰。
法軍敗走,迷失道,困至日中,又殺其百數十人。
然艦隊仍轟攻砲臺,銘傳屹立督戰,左右殪數人。
眾請退,不聽,故士卒皆奮鬥。
已而諜報法艦五艘犯滬尾。
滬尾距郡三十里,銘傳命收軍往救。
各提督諫止,不聽。
唯留曹志忠所部三百及棟軍統領林朝棟駐獅球嶺。
或反議之,曰:「是惡知吾之深謀也」!
其後法艦三攻滬尾,皆受創去。
法軍既據基隆,謀取臺北,以陸軍二千進,輒為朝棟所拒,相持匝月,別以四艦取滬尾。
九月十九日黎明,將入口,砲臺擊之,乃去。
翌日復至,潛渡陸軍上岸,肉摶進攻。
孫開華邀擊之,張李成率士勇三百截其後,往來馳驟,當者闢易。
法軍大敗爭舟,多溺死,陣斬五十,俘馘三十。於是不敢窺臺北。
李成小名阿火,為梨園花旦,姿質斌媚,顧迫於義憤,奮不顧身,克敵致果。
銘傳嘉之,授千總,其後以功至守備。」
~連橫.《臺灣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