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茶課的時候,老師分享了中國、日本、臺灣的茶道精神,各有不同。
「清、敬、怡、真」--其中的「真」,有別於日本茶文化的「侘寂」,是臺灣所特有的。
我想,這應該也是「習茶」時,最應該把握的精髓吧?
要怎麼把最好的捧出來,賓主盡歡是好客的臺灣精神,比起端坐於茶席兩側,圍繞著桌邊的大家,爐火不熄,添水頻頻,熱熱鬧鬧地談天說地,似乎更符合我對於「茶」的傳統印象。
茶的繪本,這次要介紹:
張秀毓《爸爸的友善茶園》
這是「傳統文化產業四季走讀」的其中一本作品,這系列是關於新竹的相關產業,這些傳統技藝是風城的關鍵字,也是今日「工藝復興」的重點文化。
1.《大家一起玩泥巴》2.《爸爸的友善茶園》3.《阿婆的燈籠樹》4.《爺爺的玻璃店》
這四本的角色以從事「陶、茶、柿餅、玻璃」工作的親人出發,間以童言童語穿插,一窺產業「看天吃飯」的辛酸,以及對於自身專業的自豪,縱使在命運的無情打擊中,都能奮力不懈,終見曙光。
張秀毓堅持以「版畫」創作,四本書就有四種不同的質感(PS平版、水印木刻凸版、油印木刻凸版、紙凹版),提升了繪本的豐富度。
以茶園這本為例,雖然我的美術造詣很糟,但在篇末的說明中,畫家所刻意採用的「水印木刻」,確實讓內容也泛著氤氳,在篇幅裡蘸著水光。
由傳統的「慣行農法」(施放農藥)要轉為被認證的「有機茶園」,往往需耗時多年,且剛開始要投入的資金亦鉅,產量也會大減,在等待茶園土壤「淨化」的歲月裡,老客人也就跟著流失。
但是願意這麼做的茶農越來越多,這本書就是在敘述爸爸是如何不顧眾人反對,堅持這種喝的茶對身體好的自然農法,但一樣要面對市場殘酷的考驗。
爸爸遇到的另一個困難,是人手不足。
幸好媽媽召集來的「越南採茶娘子軍」解決了問題,這本書同時肯定這些珍貴的外籍勞力,才能孕育出好喝又甘甜的茶。
小時候,一個禮拜只放一天假的爸媽,在週日常會載著我們回鄉下外婆家,或到鄰近的縣市。
長長的讓孩子們不耐煩的車程,唯一能讓三姊弟安靜的方式,就是放錄音帶--大多時候是中國故事,偶爾是台灣俗諺,有些時候則是童謠。
我總想,如果以後有孩子,也希望有許多故事陪伴在他們的身邊;故事並不是千里外的金髮碧眼,而是在腳踏的土地上,他們可見、可聞、可試、可體驗的種種風景。
那麼故事裡的文字,會成為他們成長的記憶,記憶會讓他們沐浴在這塊土地賜予的豐澤,那麼在有能力回饋社會時,他們會為了自己的文化認同,樂於分享與深耕。
這幾本書的拍攝背景是位於宜蘭的「中興文化創意園區」,這是一個讓我很驚喜的地方,不僅戶外空間遼闊,室內空間也充滿了樂趣。
紙廠退休了,但各式各樣的文創產業卻在裏頭蓬勃地發展。
如果你也喜歡手工藝的的話,園區內有書店,也有很多體驗課程,例如:陶藝、木作、染織等DIY,大小朋友在園區裡絕對可以度過精彩充實的一天!
我甚至遇見了「茶席」!
喝了清甜的宜蘭高山茶,在親切的介紹中,差點都忘了要去民宿報到!
工藝類繪本,配上可以動動手的文創基地,還有什麼比得上這樣的絕妙呢!
分享給你們,那我們下本書或下一杯茶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