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德興、曾品滄、陳瑤珍、陳彥仲
書名:《蓬萊百味臺灣菜:黃德興師傅的料理人生》
出版:玉山社出版公司
在北市圖系統內輸入「台菜」,從繁秩中定睛於「蓬萊閣」,這個在日治時期煊赫的高級酒樓。
這是本口述傳記,介紹對發揚台菜文化卓有貢獻的「黃德興」師傅;因為生活的跌宕,讀來頗富趣味,見他從懵懂少年一路成為具有開創性的大廚。
由於家貧,而被鄰舅「張妙師」帶入「蓬萊閣」。
他見證了蓬萊閣最後的繁華,主人原是當時著名的茶商「陳天來」,後來是兒子「陳清汾」繼承。
蓬萊閣師傅加小工,就有50多個,分掌「閩、粵、川」系,出入的都是政商名流。
「金錢蝦」、「一品鍋」、「百鳥朝鳳凰」、「金銀燒豬」⋯⋯都是有錢人家常會訂到家中宴客的「酒家菜」代表菜色,後來「圓山飯店」成立後,顧客群流失,後來幾度轉手後賣給「徐傍興外科」。
之後在「海宮」餐廳開始廚師生涯,這時期很多酒家都由黑道經營,因此菜色與擺盤也較浮誇,敢於求新求變。
退伍後應薦至「山水亭」當「送菜」,服務餐廳周遭的「藝旦間」。(編之音:沒想到1960年代,還有陪酒接客的藝旦,她們竟然沒隨著戰後而沒落⋯⋯)
在廟口擺攤時,認識了妻子。
歷練了幾個酒家,有次在「東雲閣」出外燴時,被人稱蕉王的「吳振瑞」賞識,延聘至青果合作社於北投招待日本盤商的俱樂部「百樂匯」工作。
也是從這時候,他開始管理幾間青果社下的餐廳,改良菜色符合時代需求——由於吳振瑞對他很照顧,縱使他恃寵而驕,也執意重用;直到「蕉蟲案」爆發,他才體會到人的成功是需要靠「牽成」的,沒有舞台,沒有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不可能會成功的。
北投一直是風化區,嫖賭均是酒家娛樂的常態。
他的料理結合了中、日、西,努力朝大眾化且降低原本酒家菜成本去進化,因此聲名遠播。
由於廢娼與台北市內國際飯店的興建潮,他慨然應聘至「來來飯店」擔任主廚。
在這裡他學到現代化餐飲管理,財務與行政的協調,成了他一大挑戰。
為了拼業績,他絞盡腦汁,把街頭小吃帶入宴席中,也嘗試了台灣版的「滿漢全席」。
無奈主管們對於「台灣菜」的印象,僅止於「青葉」的「清粥小菜」,讓黃德興很不服氣。
而支援其他部門卻不算在業績上的壓力,也加深辭職的意念。
幾經波折,後來被「康熙苑」找去,他大展拳腳的舞台終於來到!
他提高食材成本至五成,老闆楊培勳也大手大腳用不菲的藝品裝潢,甚至開設了預約制私人招待所——業績長紅讓業界人士嘖嘖稱奇,他主張的「中菜西吃」,讓台菜走向「精緻化、套餐化」。
他不斷精進菜色,連本來餐後提供的白開水,都更改選用「有記茶行」的茶葉,設計一整套茶具搭配,提升用餐氣氛。
在這裡的十多年,為了推廣「台灣料理」,讓台菜亦能躋身一流殿堂,他甚至自掏腰包聘請公關,幫忙多多宣傳。
後來由於政治因素,餐廳頂讓出去,他竟被台中晶華飯店給找去做顧問。
在晶華,他以「蓬萊閣」料理為本,輔以他一路的經驗,創造出許多令人驚艷的特色菜。
他與朋友們發起「臺菜餐飲業職業工會」,後來成立了「台北市餐飲業職業工會第八支部」,與其他菜系工會相互交流,後來還參與了「中華美食展」,希望能讓更多業內人士觀摩學習,提升整個台灣的烹調水準。
他的三大理念是:認真勤勞、用心研究、食材新鮮。
廚師要能獨當一面,需要不厭其煩地反覆練習;也要多用心觀察、研究,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雖然年邁,但只要台灣料理能為更多世人所知,他都願意全力配合。
看到最後很感動,他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常常因為餐廳經營不善或個人因素,就得轉換跑道。
但他都一直堅持著,要走上與別人不同的路,要不斷地創新,卻不忘本。
料理並非天馬行空,而是在舊有的滋味裡運用新的技術,融合時代的需求,找到最新鮮原味的食材,才能不脫傳承,開發出一道道屬於台灣特色的菜餚。
自己本身也是「中菜」愛好者,來到台北工作後,有許多機會能大啖各菜系的美味;跟朋友組成「中菜復興大聯盟」,立志要吃遍所有台灣的中菜餐廳。
臺菜兼容並蓄,百年來歷經和漢折衷,移民傳入的大陸口味,還有西式料理的大舉入侵——私心很希望,這些繁複細工的滋味能被傳承下去。
尤其好吃的西菜耗費頗鉅,但上口味豐富的中菜館,一桌滿滿還可以打包吃上幾天,相較之下,是不是經濟實惠多了呢?
有機會來介紹一下心中的愛店們,那我們下一本書見囉!
編註:想了解「蕉王吳振瑞」,之前有寫過書評唷,歡迎搜尋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