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看書時,自己偷偷注意到的小呼應。
上一本書裡頭出現的人名地名blabla之流,在之後的書裡又跳出來;無論說的是不是同一件事,都很像在蒐集拼圖一樣,遙遠的那頭微微曦光,彷彿預告著大功告成的某日。
昨天提到從「蓬萊閣」出身的臺菜師傅「黃德興」,今天就來聊聊日後接手蓬萊閣並改為外科醫院的「徐傍興」。
書的開頭由「吳振瑞」跟徐傍興從屏東搭上火車開始,火車上有人挑著菜擔,有人拎著雞竹簍,而他們則討論著功課,一路往「高雄中學」上學去!
當時的「吉川校長」,提倡全人教育,培育的是能扶弱濟貧的菁英人才;他們倆以雄中的教育為榮,日後當他們一個成為「蕉王」,一個成為學校創辦人,雄中亦以他們為傲!
徐傍興的父親徐友祥是大地主,但他對子女的教育是「錙銖必較」,這並不是說他小氣摳門,而是即使多貪了別人10元,也會要孩子登門道歉;但徐傍興在東京預備帝大文學院時,足足要了兩倍零用錢,徐父聽聞是為了要幫助家道中落的友人而支出的「家教費」後,反而多備上了些。
就這樣,徐傍興的錢總是不愁吃穿,但每每遇上需要幫助的人,他總是寧願自己餓著,替對方解決困難,而他身邊親近的人也跟著揹上這「樂善債」⋯⋯
帝大雖然落榜,但順利考上台北醫專;由於他認真勤快,許多日本教授都對另眼相看:外科竹林教授、解剖學森於菟教授、還有台北帝大的外科王牌澤田教授⋯⋯等。
但禍根也是如此種下⋯⋯
他再怎麼努力,再怎麼認真,同鄉子弟「李萬二」看到的永遠都是他被徐傍興所奪走的。
順利取得東京帝大的醫學博士銜,被聘任為台大的正式醫師;然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節節敗退,「玉音放送」後,接著是「228事變」⋯⋯
醫院裡永遠忙碌,迭變的人事,病患的傷勢,也悄悄地捎來外在世界的動盪。
因為他是「帝大」畢業的,所以被當權派掃地出門。
先建成三層樓高的「徐外科」,只希望多幾床醫治病人;後來在高雄又增設一間「徐外科」,連高雄醫學院的創始基金都有他的份兒。
後來「蓬萊閣」要賣,他連忙買下來,成為繼馬偕後最大的私人醫院。
他仍是常常「花錢如流水」,只要年輕子弟北上求學,他都慨然開桌或借錢給人應急。
到後來乾脆直接辦一間學校,讓鄉親子弟們受惠;「美和中學」就是這麼來的,但不只如此,如果有其他學校經費不足找上他,他也從未區分是「誰」的學校,慷慨應捐。
小說的後半部,大多著眼於「美和棒球隊」的成立,如何找到教練,如何與公部門斡旋,如何自籌資金養一支常常要出國比賽的球隊。
看這本書,最大的感嘆其一,是他老婆「邱壬妹」真的對老公的大手大腳很支持。
他口頭上的承諾,實際上都得倚靠老婆精打細算,一筆筆錢不斷流出流入,流入流出。
感嘆其二是,小說中的「壞人」出現戲份很少,可每次都在畫龍點睛處。
「李萬二」儘管眼紅,頻頻搞小動作把徐傍興弄走,但這些都不妨礙徐的成功,畢竟徐傍興的錢總是花在幫助更多人上,回饋的善意自然也源源不絕。
但即使是這樣的善意,仍力有未及之處。
他的好友—法學教授「許如霖」—一日被押走後,就再也沒見著,他的恩師「竹林教授」因戰後滯留台灣,被李萬二檢舉,慘死於牢中。
這世上最難顧及的,是人的「嫉妒心」。
要有智慧地去處理,去照顧到所有人的情緒,進而避免紛爭——這種修為,我覺得很難做到。
看了幾本書,作者們彼此是師徒關係,書裡頭提了誰沒提了誰,這種「揭人瘡疤」顯得不太體面。
我原先覺得有妒忌心的人幹嘛計較這個,但在跟人聊的時候,對方也提出其他人也有所不足。
忽然間想到,在工作上的不愉快,會不會自己也要負上極大的責任呢?
我以為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我以為只要克服困難去達成目標,那就沒什麼好惹人說嘴。
但我卻忽略掉,在「定義」自己的職責所在時,是不是無形中也造成別人的威脅感?
那些我認為沒什麼的,恰恰好是他人最在意的;這種粗神經,最後會寧願自己掃地出門,似乎也是必然。
我好像未曾擁有過,那樣的智慧。
還是會因為別人無理的對待而受傷,而憤怒,只專注在自己的委屈,卻忽略了很多事只要再想深一些,就能避免。
但徐傍興,也沒有;大概是看完這本書,我勉強幫他找到的缺點吧XDDD
小說很好看,對棒球冷感的我在下半部也看得津津有味,也許是最近太多新聞,都讓我感觸良多,如果我們都願意多做一點,會不會世界也會安靜祥和一些呢?
那我們下一本書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