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記一下今晚的觀劇感想,希望大家都能去支持^^
去年在「#本週音樂週」介紹了《歌唱台灣》、《玩樂老台灣》,查找資料的過程,才對日治時代的流行音樂有點了解。
由 音樂時代 製作的《四月望雨》,搬演的正是那時代最熠熠的作曲家「鄧雨賢」故事。
開場是「古倫美亞唱片」的文藝部部長「陳君玉」,在大稻埕準備為從日本學作曲歸來的鄧雨賢洗塵。
1932年,他以《大稻埕行進曲》初試啼聲。
但他夢想中的音樂,卻不被父親認同——父親是嫻熟漢文的秀才,這些「不入流」的曲調文詞對他來說只是「黑白舞」。
但他想做的音樂,並不是向西方古典樂靠攏,而是在傳統的台灣曲調裡,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
被陳君玉拉進古倫美亞唱片,深受社長「栢野正次郎」賞識,陸續創作出日後被暱稱為「四月望雨」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
撐起這部劇的,是古倫美亞唱片裡的當家花旦們:純純、愛愛、麗麗、美美、珍珍。
「純純」是日治時代的流行樂天后,被她唱過的曲調無一不在大街小巷裡,成為琅琅上口的旋律。
有趣的地方在這,後世對於「鄧雨賢與純純究竟有沒有談戀愛」、「陳君玉無端離開古倫比亞唱片」、「純純愛的到底是誰」,都有諸多揣想——但惺惺相惜始終是存在的,劇中也藉著這些時代兒女的心事,傳頌著長新的動人曲調。
戰事開始了,走紅全台灣的流行歌被用為軍歌宣傳。
鄧雨賢即使回到芎林老家避難教書,仍逃不過時代對台灣人的逼問:你是誰?你是鄧雨賢嗎?還是你是東田曉雨呢?
純純在戰事中離開,鄧雨賢也在「玉音放送」前撒手。
那個時代結束了,但好像有什麼被留了下來⋯⋯
掌聲不絕,2007年6月15-17日的首演在今晚重現。
音樂總監楊忠衡上台向觀眾致謝,後頭一排演員也紅了眼。
15年前的製作水準,即使以今日眼光審視,仍有新鮮處。
華語、閩南語、客語、日語,甚至是混合腔,生動地再現,那個時代語言的豐富性。
無論是熟悉的曲調或是創作新曲,都不斷地示現那時代的風情,同時又在新鑄詞裡顯現當代的趣味。
在小地方的用心,例如讓各女星們輪流傳唱<望春風>,各自唱腔都隱約暗示著女歌手的背景,是藝妲、是歌仔戲旦、是聲樂家。
裡頭「新劇」的段落,也曾屈服於時勢,為日軍征戰服務,演出「半台半日」的戲中戲。
皇后遺失了手巾,尋回的獎賞卻是許配其美麗的公主——萬般不由人,在戲子的嬉鬧間,潛伏的卻是美麗島命運,也是萬千島民從此陷入的集體煩惱。
陳君玉憤恨不解的身份認同,鄧雨賢的改易日本名,都遙相呼應了戰前戰後台灣人的處境。
音樂雖然能永垂不朽,但音樂同樣是政治符號,被用於政治宣傳,也被用於政治表態。
但最終,鄧雨賢所創作的旋律,成了散佈世界的台灣人「鄉愁」。
這是他個人的故事,卻也是台灣人的故事。
在那個時代裡,有許多人想讓「台灣」不要淪為二等公民,所以很努力很努力;今日也有許多台灣人,為了讓台灣馳名國際,傳承下薪火,在各個領域裡盡其所能。
因為有人先起了頭,所以就有一群人跟上,直到「那一天」來臨。
李政瀚跟于薇獲得2022年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是台灣的第一個葛萊美獎——這是一大步,也是從百年前堆積的小步,小步開始。
充滿感動的結尾,尤其得知舞台上有四位演員橫跨了15年的時空,還有許多仍在持續奮鬥努力的人,才能讓這齣好聽好看的舞台劇,重回大眾的懷抱。
希望你們也能走近舞台,聽聽這些人傳唱的好聽故事唷!
購票連結→https://allm.tw/t18Qrvby
台北國父紀念館 7/15-17 https://allm.tw/t18Qrvby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08/20-21 https://allm.tw/t18RjyNF
桃園展演中心 12/24 https://allm.tw/t18Qrvby